近期,外媒援引乌克兰军方消息称,乌克兰特种部队使用新型远程无人机,对距俄乌边境约1400公里和1700公里的两处俄罗斯目标实施了空袭——这是自冲突爆发以来打击距离的又一次刷新,显示乌克兰已经能把俄罗斯腹地纳入其打击范围。
单看射程,今年五月末由乌克兰主导的“蛛网”行动曾打击到更远的地区,甚至波及到远在西伯利亚、约4800公里之外的目标,造成多架战略轰炸机损毁和后勤基地严重受损,成为俄方迄今为止一次性损失最大的事件之一。不过,那种突然出现、大规模同时打击并造成重创的模式,难以长期复制——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拒绝提供远程导弹的背景下,乌克兰能依靠的主要还是远程无人机。
乌克兰总参谋部早已把研制和改进远程无人机作为重点方向,并持续投入资源。这一战略在过去一年里尤为明显:乌克兰空袭距离在不断演进,从早期使用改装的苏联遗留机型,到后来的自主改进与全新设计,逐步将打击范围扩大到上千公里。
展开剩余70%回顾过程,去年12月21日,喀山一处著名的坦克指挥学校附近首次遭遇无人机袭击,一栋高层住宅被击中并发生爆炸,这成为乌克兰将打击半径推升到千里级别的标志性事件。当时使用的安-196无人机实际上仍属于苏联遗留技术,结构笨重、技术落后,多次出动后多被拦截。随后乌克兰对远程无人机进行了重新设计:新机型以编队突防的方式,曾打击1100公里外的炼油和化工设施,取得了明显破坏效果。
不过,随着俄罗斯在战线上推广所谓的“防无人机网”战术——用雷达、电子干扰、物理拦截和部署便携式防空武器等多层手段,乌克兰无人机的命中率又出现下降。沉寂一段时间后,这次针对彼尔姆州约1700公里外化工厂的袭击再次引发关注。现场视频显示,该化工厂年产量在数百万吨级别,爆炸造成一定破坏但并未触及核心产能;另一处约1400公里外的炼油厂也遭受类似程度损伤。被拍到的无人机外形和传统苏联机型差别很大,支持了乌克兰开发新型号无人机的说法。
西方和乌克兰媒体把这次行动比作“蛛网”式胜利,认为具有象征意义。但现实问题也很明显:乌克兰在远程无人机方面虽有技术进步,却受限于产能——能投入的数量有限。单次小规模空袭在面对有防御或分散防护的目标时,往往难以造成战略性效果。相对简单的防无人机网,如果来袭数量不多,确实能起到遏制作用;但一旦对手投放的无人机数量达到临界点,这类防护手段就会失效。
产能受限的根源之一,是俄罗斯长期针对乌克兰的航空产业进行定点打击,甚至对在乌境内为西方企业服务的设施实施攻击,导致乌克兰大型无人机生产一直难以放开规模。而俄罗斯方面则借助自身技术基础和来自朝鲜等国的支援,快速提升了远程无人机的生产能力。据称,俄罗斯的无人机产量在不断攀升,军方也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无人机饱和进攻做准备。如果对手能在短时间内出动上千架无人机,这将是对乌克兰防空体系的严峻考验,简单的拦截网难以应对。
在乌克兰内部,也存在对发展远程无人机价值的争论。有声音主张应把更多资源用于直接攻击战略更明确、相对近距的目标,例如克里米亚半岛,因为那样的打击更容易实现、见效也更明显。英国前国防大臣在公开场合甚至呼吁乌克兰尽一切手段打击克里米亚,意在削弱对方的后方支撑与民生环境。不过,把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克里米亚这样敏感的方向,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和人道后果,乌克兰是否能承受这些后果,是需要慎重权衡的问题。
总体来看,远程无人机技术正在改变战场格局:它既给乌克兰带来新的打击能力,也暴露出产能、后勤与防护之间的博弈。短期内,单次技术突破虽能产生局部效果,但在资源和对手反制能力的制衡下,难以左右整个冲突的走向。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