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配资平台交易要想获得很多盈利其实说难也不难,这涉及到股民的操作技术和股民洞察事物的能力,很多投资者在进行配资交易的时候,还是比较迷茫的,就很难做出抉择,因此,建议投资者培养良好的洞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交易策略。
券中社9月8日讯,9月1-2日,为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推动银行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保险资管业在养老金融与可持续投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依托协会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第二届IAMAC资产管理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以“全球视野助力碳中和积极应对养老挑战”为主题,包括资产管理发展主论坛、养老金融与ESG投资两个主题分论坛。
来自境内外资产管理机构的40余位嘉宾就长期资产配置、养老金融生态构建、低利率下的养老金投资、可持续投资、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ESG数字化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等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险资规模25万亿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关键
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致辞指出,从1949年第一家保险公司成立至今,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以保险资金运用为核心的保险资产管理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保险资产规模已达26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达25万亿元,2017年以来保费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二位,在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民生建设、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保险资管行业要抓住业务发展新机遇,在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和养老金融等领域加快布局,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金优势,体现保险资金的责任担当。”曹德云表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未来一个时期保险资产管理业实现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妥善应对和解决来自多方面的困难挑战,加快自身调整,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还需提升养老保险资金服务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分析了保险资管如何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当前商业养老保险积累了充足的长期资本,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有力支持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保险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较大满足了居民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资金运用成效初步显现。
他指出,但同时也看到,保险资金服务养老保障事业面临重大机遇挑战。一是保险资金运用能力与服务养老保障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低利率”环境延续、长期资产供给不足,养老金管理面临较大压力。从长远来看,保险资金需全面提升服务养老保障事业效能,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加强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养老保险资金服务水平,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为服务养老保障事业释放更多投资活力;推进多方协同合作,共建金融服务养老保障生态圈。
运作安全是个人养老金投资的首要要求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围绕“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分享了观点。胡晓义指出,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是中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在接下来为期一年的试点中,首先应把已有政策框架落实到位,同时要深入研究实践中的新问题,争取立足实际有更大的突破创新。就未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二是研究定期提高供款限额的机制,三是探索更有效的财税支持政策,四是优化服务供给。
中国银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养老保险监管处处长董炎表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决策部署,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布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第三支柱建设与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董炎认为,要牢牢把握时代要求和政策机遇,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一是始终坚持人民性,金融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业务,要始终把发展方向锚定在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之上,增强养老金融产品的普惠性。二是突出运作安全性,运作安全是个人养老金投资的首要要求,金融机构要强化对养老钱、养命钱业务属性的认识,将业务经营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切实防范养老金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监管部门也将持续地加强监管。三是注重长期性,个人养老金的建立和发展主要依靠个人长期投入和积累,需要加强长期投资文化的培育、鼓励金融机构逐步建立适应养老金长期属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并提升国民的养老金融素养。四是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不同产品都有其各自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养老金融需求的形成是一个收益风险期限长期平衡的过程,各机构都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
保险资管业应开展尽责投资督促并参与被投企业低碳转型
中国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郗永春谈了保险资金责任投资发展趋势。郗永春指出,推进保险公司ESG投资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与国际趋势相呼应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保险资金持续加大ESG投资,投资双碳及绿色行业的资金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双碳产业发展。
他表示,2022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ESG投资提出了挑战,需深入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好地推进ESG投资。一是环境方面,双碳战略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运动式减碳并不可取,清洁能源的发展需要过程,也不能急于求成,在探讨ESG发展过程中,稳定的路径对于能源的使用非常重要。二是社会责任方面,只有增量博弈才能促进商业可持续发展,传统上的股票博弈获利,资金空转和刚兑无法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而投资优秀企业则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三是公司治理方面,核心是要规范投资行为,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规范,形成多赢的公司治理格局。
郗永春指出,ESG投资不能仅止于概念,要做实做好,既讲社会效益也讲投资收益,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条件,把握好ESG投资节奏,既不冒进导致亏损,也不拖延贻误时机。中国银保监会资金部将积极探索,为保险行业ESG投资提供支持。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分析了“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如何应对转型风险”。马骏主要从转型风险的计量、转型金融以及保险资管机构如何开展尽责管理进行了分享。对于转型风险的计量,他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关于高碳行业上市公司转型风险的压力测试结果,其中煤炭相关的股票估值会下降90%,石油天然气相关的股票估值会下降40%,水泥相关的会下降30%,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由于高碳因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此外,转型风险会显著提高这些企业的违约率。未来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需求下降、定价能力下降、监管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等压力,而这些压力以后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引起金融风险。
马骏表示,转型金融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要推动的共识,建议金融机构要特别关注转型金融政策。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出台一系列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和政策,推动金融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和零碳的转型。在尽责管理方面,保险资管行业应发挥长期资金的积极作用,开展尽责管理,督促并且积极参与被投企业的低碳转型,不断创新,推动尽责管理规模化发展。
论坛上,协会会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军辉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ESG尽责管理倡议书》。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陈有棠做了总结发言。
不少配资用户在进行配资交易之前,先进行在线配资平台考察具体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配资市场上的风险波动千变万化,配资者的可控能力有限;因此,考察清楚配资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正规的,经营资质好的配资公司安全性较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尚益网配资观点